我们常说,“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如果按照西方医学说,这口气应该是呼吸,可是,在中华传统医药文化里,呼吸可一点也不简单。
无论中西医里面,呼吸都是重要的生命体征。
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平常到一般人,根本不会去刻意感受它。
可是,一旦人们被呼吸系统疾病困扰,就会真切地体会到能够自由、畅快地呼吸,也是一种福气。
除此之外,在中医看来,气是人的本源,人的生命赖气以生,气存则生,气失则亡。
所以,就有了“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这也是为什么说“人活一口气”,并不是单纯指的是呼吸。
善养生者,必先知养气。
中医认为,人身有三气。
第一个是“元气”,讲究受之于父母,这是先天之气,与生俱来。在很多中医典籍里,都讲到,“元气”发源于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
第二个是“水谷之气”,就是人们通过吃饭、喝水,通过脾胃运化饮食,而得到的气;
第三个,才是通过肺脏吸入的“清气”,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空气。
“肾为元气之根,肺为卫气之本,脾为正气之源”,在中医体系里,人体健康与这三种气密切相关,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生命都会失去动力。
于是,也就有了“气虚”的说法。
很多人看中医时,会听到“气虚”这个概念。,
这里的“气虚”,指的就是上面所说,元气虚弱。
气者,人之根本也。
气可以固护体表,如果气少了,力量就减弱,声音低;气虚不能固卫,出汗就多,也更容易得感冒。
一个“气”字,在我们祖辈的眼里,就充满了如此多元的辨析。
“人活一口气”,简单几个字,不但说清道理,还说出了健康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