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有哪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生态养鹅环境管理为鹅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是 [复制链接]

1#
初期白癜风治疗 https://news.39.net/bjzkhbzy/180326/6126358.html

鹅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环境,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鹅的生产性能和健康。通过对环境的控制和改善,为鹅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是生态养鹅的重要措施。

一、鹅的生产与应激

应激原意是指压力、紧张、应力,是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应激反应的目的在于动员机体的防御机能克服应激原的不良作用,保持机体在极端情况下的内稳态。应激反应是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扩大适应范围的生理反应。

只有在应激反应不能克服不良的刺激时,才导致不可逆的衰竭状态。

1.养鹅生产中常见的应激原

(1)环境因素 过冷过热、强辐射、气流(通风不良、贼风等)、空气质量差、强噪声,空气中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等。

(2)饲养管理因素 饲养密度过大、运动不足、抓捕、饥饿或过饱、饲料营养不足或不平衡、转群、饲养员的态度差、日粮突变等。

(3)运输因素 环境不断变化、晃动、拥挤、饥饿、缺水等。

(4)防治因素 接种疫苗、各种投药、体内驱虫、各种抗体检测等。

(5)中*因素 饲料中*、药物中*、其他中*等。

(6)其他因素 微生物的潜在感染、外伤等。

2.应激对鹅的健康和生产力的影响

应激使机体的内环境发生调整和改变,在未获得适应之前,抵抗力和免疫力在惊恐反应阶段会降低;如果应激原强烈或时间过长,应激反应进入衰竭阶段,将会造成机体适应机能不可逆转地急剧降低。因此在惊恐反应和衰竭阶段会提高鹅的易感性,导致疾病发生,影响鹅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甚至引起死亡。

3.预防措施

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对应激进行预防。

(1)改善饲养管理,降低环境负荷

①加强环境环境质量控制,加强鹅场的空气、水源、废弃物的管理与环境消*。

②满足营养需要,饲喂全价日粮。

(2)科学设计鹅场、鹅舍 充分考虑鹅的生理特点,从鹅场的场址选择、场地规划布局、鹅舍设计等方面综合考虑,科学决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应激。

(3)抗应激添加剂或药物的使用

①抗应激添加剂 营养性添加剂如氨基酸、维生素添加剂可以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维生素类如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有防治应激效果。

②促适应剂 使用有机酸(柠檬酸、琥珀酸、苹果酸、延胡素酸)、电解质(NaHCO3、NH4Cl、KCl、NaCl)、微量元素(锌、硒、铬等)、氨基酸及其螯合剂、中草药制剂及其复方制剂(*参、*芪、山药、淫羊藿、何首乌、当归、白术、金银花、*连等)。

二、空气中有害气体、恶臭及控制

鹅对氧气的需要量很大,尤其雏鹅对育雏室内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十分敏感,应做好鹅舍有害气体的防控工作。

1.氨气(NH3)

(1)性质 氨气是一种有*、无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氨气极易溶于水,形成氨水,溶液呈碱性。0℃时,1升水可以溶解克氨气。

可感觉最低浓度为5.3毫克/米3。

(2)来源及分布 在鹅舍内,氨气主要由含氮有机物(如粪、尿、饲料、垫草等)分解产生。氨气的含量取决于舍内温度、饲养密度、通风情况、地面结构、饲养管理水平、粪污清除等。氨气易溶于水,在高湿空气中氨气的浓度相对较高。

(3)对鹅的危害

①刺激性 在鹅舍中,氨气常被溶解或吸附在潮湿的地面、墙壁和鹅的呼吸道黏膜上。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黏膜充血、喉间水肿。鹅舍空气中含氨气量大时,氨气会和眼睛中的液体结合成氨水,进而导致鹅患角膜炎、结膜炎。

②氨气被动物吸入呼吸系统后,可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充血、支气管炎,严重者引起肺水肿、肺出血等。氨气由肺泡进入血液后,可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碱性高铁血红素,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导致组织缺氧。

③在低浓度氨气的作用下,鹅体质变弱,对某些疾病产生敏感,采食量、日增重量、生产力都下降。

(4)卫生学要求 雏鹅舍氨气的最高允许浓度为10毫克/米3,成年鹅舍中氨气的最高允许浓度为15毫克/米3。

2.硫化氢

(1)性质 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恶臭气体,易溶于水。在0℃时,1体积的水可溶解4.65体积的硫化氢。分子量为34.09,相对密度为1.19。

(2)来源 鹅采食富含蛋白质的饲料而消化不良时,由肠道排出大量的硫化氢。当供给的饲料蛋白质成分较高时,舍内空气中硫化氢的含量亦较高。在通风良好的禽舍中,硫化氢浓度可在15.58毫克/米3以下。如果通风不良或管理不善,则硫化氢浓度大为增加,甚至达到中*的程度。

(3)对鹅的危害 刺激鹅黏膜,易溶于鹅黏膜中的水分,与黏液中的钠离子结合生成硫化钠,对黏膜产生刺激作用。引起眼结膜炎,表现流泪、角膜混浊、畏光等症状;硫化氢还引起鼻炎、气管炎、咽喉灼伤甚至肺水肿。

(4)卫生学要求 雏鹅舍空气中硫化氢最高允许浓度为2毫克/米3。成年鹅舍空气中硫化氢最高允许浓度为10毫克/米3。

3.一氧化碳

(1)性质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分子量为28.01,相对密度为0.。标准状态下,每毫克一氧化碳的体积为0.8毫升,比空气略轻。

鹅舍空气中一般没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主要来自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冬天育雏期在封闭式鹅舍内生火炉取暖时,如果煤炭燃烧不完全,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特别是在夜间,门窗关闭,通风不良,此时一氧化碳浓度可能达到中*的程度。

(2)一氧化碳对家畜的危害 对血液和神经系统具有*害作用。一氧化碳随空气吸入体内后,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进行可逆性结合,造成机体急性缺氧。

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为敏感。缺氧后,可发生血管壁细胞变性,渗透性增高,严重者呈脑水肿,大脑及脊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和血栓形成。

一氧化碳中*后对机体有持久的*害作用。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为59毫克/米3时,可引起轻度头痛;毫克/米3可引起中度头痛、晕眩;毫克/米3时,严重头痛、头晕;毫克/米3时,恶心、呕吐;毫克/米3时出现昏迷;4毫克/米3时死亡。

(3)卫生学要求 我国卫生标准规定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日平均量最高容许浓度为1毫克/米3;一次最高容许浓度为3毫克/米3。

4.二氧化碳

(1)来源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0.03%~0.04%,在鹅舍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可大大增加。鹅舍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鹅的呼吸。

(2)二氧化碳对家畜的危害 二氧化碳本身无*性,它的危害主要是造成动物缺氧,引起慢性*害。鹅长期在缺氧的环境中,表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质下降,生产力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

二氧化碳的卫生学意义在于,它可表明鹅舍空气的污浊程度;同时亦表明鹅舍空气中可能存在其他有害气体。因此,二氧化碳的存在可以作为鹅舍空气卫生评价的间接指标。

(3)卫生学要求 鹅舍空气中二氧化碳最高允许浓度应为毫克/米3。

5.恶臭物质

(1)恶臭的性质 凡是能损害人类生活环境、产生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或使人产生不愉快感觉的气体通称恶臭。恶臭来自鹅的粪便、污水、垫料、饲料、畜尸等的腐败分解产物,新鲜粪便、消化道排出的气体、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物、鹅体的外激素、黏附在体表的污物等以及呼出的CO(含量比大气高约倍)也会散发出难闻气味。

恶臭物质主要包括挥发性脂肪酸、酸类、醇类、酚类、醛类、酮类、酯类、胺类、硫醇类以及含氮杂环化合物等有机成分,氨气、硫化氢等无机成分。如胺类散发出腐败的臭鱼味,氨类和醛类刺鼻,硫化氢臭鸡蛋味,有的类似烂洋葱或烂圆白菜味等。

(2)危害 恶臭的成分及其性质非常复杂,其中有一些并无恶臭甚至具有芳香味,但对动物有刺激性和*性。此外,恶臭对人和动物的危害与其浓度和作用时间有关。低浓度、短时间的作用一般不会有显著危害;高浓度臭气往往导致损害健康的急性症状,但在生产中这种机会较少;值得注意的是低浓度、长时间的作用,有产生慢性中*的危险,应引起重视。

所有的恶臭物质都能影响人畜的生理机能。危害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经常接触恶臭,会使人畜厌食、恶心,甚至呕吐,对精神也有不良影响。

家畜突然暴露在有恶臭气体的环境中,就会反射性地引起吸气抑制,呼吸次数减少,深度变浅,轻则产生刺激,发生炎症;重则使神经麻痹,窒息死亡。经常受恶臭刺激,会使内分泌功能紊乱,影响机体的代谢活动。

(3)恶臭的评定 对某一恶臭污染源所排放的恶臭物质种类、性质、污染范围及恶臭强度等作检验评价时,多采用访问法和嗅觉法。我国对恶臭强度的表示方法采用6级评定法(表5-1)。嗅觉是人的主观感觉,不同的人对相同臭气给出的嗅阈值可能是不同的,会有一定的误差,在生产实践中须予以考虑和注意。

表1-1 恶臭强度6级表示

(4)减少鹅场(舍)有害气体和恶臭的措施

①科学设计鹅舍 鹅舍尤其是雏鹅舍应干燥、排风良好、通风。

②加强日常管理 及时清理粪尿、污水,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③建立合理的通风换气制度 采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组织通风换气方式,保证气流均匀不留死角,可及时排出鹅舍有害气体。

三、空气中的微粒、微生物及控制

1.空气中的微粒

(1)微粒分类 空气中存在液态和固态的颗粒。由于成分不同可分为无机微粒和有机微粒。根据其物理特性和直径不同,分为烟、尘、雾三类。

粒径大于1微米的固态粒子称为尘。

①飘尘 粒径1~10微米之间,能长期在空气中飘浮。

②降尘 粒径大于10微米,受重力作用迅速降落地面。

粒径不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可以被人畜吸入呼吸道,与人畜健康的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反映出大气质量与人畜健康的关系。

(2)鹅舍中微粒来源

①鹅的活动,羽毛的细屑、皮屑、飞沫等。

②管理人员清扫鹅舍和地面。

③翻动或更换垫草垫料。

④分发干草和粉料。

鹅舍内空气微粒的含量远比大气中高,而且主要是有机性的。鹅舍中空气微粒的数量因鹅只数量、饲养管理方式而有很大差别。如果舍内有病鹅或带菌鹅,病原体通过微粒使疾病很快蔓延。

(3)对鹅的危害 微粒降落在鹅的体表上,可与皮脂腺的分泌物、细毛、皮屑等混合在一起,黏结在皮肤上,引起皮肤发痒,甚至发炎。大量的微粒可以进入呼吸道内。微粒大小影响进入呼吸道深度和停留时间,其中粒径5~10微米被上呼吸道阻留60%~80%,粒径小于5微米可进入肺部,小于0.4微米可自由进出肺泡。被阻塞在鼻腔内的无机微粒,对鼻腔黏膜发生刺激作用,若微粒中夹带病原微生物,可使鹅感染。进入气管或支气管的微粒,由于纤毛上皮运动、咳嗽、吞噬细胞的作用而引起转移,部分溶解于支气管黏膜中,发生气管炎或支气管炎。有的微粒进入细支气管末端和肺泡内滞留。侵入肺泡的微粒,部分可随呼吸排出,部分被吞噬溶解,有的停留在肺组织内,引起肺炎等。部分停留在肺组织的微粒,可通过肺泡间隙,侵入周围结缔组织的淋巴间隙和淋巴管内,并能阻塞淋巴管、引起尘肺病。此外,尘埃是微生物的良好载体和庇护所,并可吸附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鹅舍中微粒(尘埃)的含量不超过2~5毫克/米3。

2.空气中的微生物

由于空气中缺乏水分和营养物质、温度变化强烈、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因此空气中的微生物很快就会死亡。只有一些抵抗力强,能产生芽孢或具有色素的细菌、真菌的孢子能独立存在于空气中。空气中大多数是非致病菌。但空气中夹杂着大量灰尘,微生物可以附着在上面生存。所以,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同灰尘的多少有着直接关系。一切能使空气中灰尘增多的因素,都会使微生物随之增多。

大多微生物的数量可为每立方米上百、上千或上万个,并因天气而变化。种类大约有种,大多为非致病菌,其中也有些致病菌。如绿脓杆菌、葡萄球菌等。在鹅舍空气中,由于微粒多、紫外线少、空气流速慢以及微生物来源多等原因,使鹅舍空气中的微生物往往较舍外多,其中病原微生物更可对家畜造成严重的危害。如果舍内有鹅受到感染而带有某种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喷嚏、咳嗽等途径将这些病原微生物散布于空气中,并传染给其他鹅。

鹅舍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可附着在飞沫和尘埃两种不同的微粒上,传播疾病。

(1)飞沫传染 当鹅咳嗽或打喷嚏时可喷出大量的飞沫液滴,喷射距离可达5米以上,滴径小的可形成雾扩散到鹅舍的各部分,滴径在10微米左右的,由于重量大而很快沉降,在空气中停留时间很短。而粒径小于1微米的飞沫,可长期飘浮在空气中。大多数飞沫在空气中迅速蒸发并形成飞沫核,飞沫核由唾液的黏液素、蛋白质和盐类组成,附着在其上的微生物因得到保护而不易受干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微生物的生存,其粒径一般小于2微米,属于飘尘,可以长期飘浮于空气中,故可侵入家禽支气管深部和肺泡而发生传染。通过飞沫传染的,主要是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等。

(2)尘埃传染 病畜排泄的粪便、飞沫、皮屑等经干燥后形成微粒,极易携带病原微生物飞扬于空气中,当易感动物吸入后,就可传染发病。通过尘埃传播的病原体,一般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如链球菌、霉菌孢子等。

3.鹅舍中微粒和微生物控制措施

①对鹅场进行合理选址、规划、布局,鹅场周围设防疫沟,防止小动物将病原微生物带入场内。进出场区的人员和车辆必须消*。

②及时隔离病鹅,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③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水;清洗和消*,可以使鹅舍空气中的细菌数量下降。

④保证良好的通风换气,及时排出舍内微粒。机械通风时可在进气口设防尘装置,进行空气过滤。

⑤绿化可以使尘埃减少35%~67%,细菌减少22%~79%。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