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有哪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发布丨我国将重塑疾控体系推动疾病预防 [复制链接]

1#
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12/l8oelnq.html

中国网12月28日讯(记者彭瑶)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在28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介绍,这是新时代推动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描绘了疾控事业发展的蓝图和愿景,对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重塑体系、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建强队伍

《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重塑体系、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建强队伍四个方面。

一是重塑体系,突出“大疾控”理念。要求强化各级疾控机构的核心职能,强调要压实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责任,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疾控工作基础,建成以疾控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军民融合、防治结合、全社会协同的疾控体系,这是“共建共享”健康中国的具体体现。

二是完善机制,突出协同联动。从纵向看,强调了不同层级疾控机构承担职能的差异化,强调了疾控体系的上下联动和工作协同,以及上级疾控机构对下级疾控机构的业务领导。从横向看,强调了卫生健康和疾控系统内部的医防协同和医防融合,以及系统外部与有关部门和机构在监测预警等方面的密切协作和信息共享。

三是提升能力,突出系统综合。强调了监测预警、检验检测、应急处置、医疗救治、公共卫生干预、行政执法、宣传教育等疾控核心能力提升,目标是通过加快建立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重大传染病防治体系等,实现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早发现、早处置,有效遏制艾滋病、结核病等传统重大传染病的流行。

四是建强队伍,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加强高校与疾控机构合作,从人才培养环节开始,就建立鲜明的应用型导向。要求健全完善符合疾控工作特点的人才使用和评价体系,坚持分层分类评价,重点考核工作实绩。明确在全面落实财政保障政策的同时,规范疾控机构向社会提供的公共卫生技术服务,落实有关科研激励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将更加有效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吹风会现场。中国网董宁摄

我国传染病防控成效显著公共卫生防护网进一步筑牢织密

“十四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优化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累计安排亿元,支持国家、省、市、县四级疾控体系建设。年,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下拨疾控项目经费.87亿元,用于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等防控工作。我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从5天缩短到4小时。国家层面建立了72小时内快速鉴定种病原体的技术体系,%的省级和90%的市级疾控中心具备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能力。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对各省份全覆盖。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维持在90%以上,通过合理布点、网上预约、上门服务等方式,不断提升预防接种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方面,新冠疫情防控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人禽流感、鼠疫、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处置,在历次重大自然灾害中实现了灾后无大疫。在重大传染病防控方面,重点地区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总体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结核病发病率从年的65/10万下降至年的52/10万,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血吸虫病流行县全部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建立覆盖全国的环境健康监测体系,地方病防治水平不断巩固提升。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麻疹、乙脑、流脑等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我国已建立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

监测预警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传染病风险的第一关口。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司长张国新介绍,目前,我国已建立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覆盖全国8.4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常年对鼠疫、脊髓灰质炎、疟疾、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开展主动监测。特别是面对新冠疫情和急性呼吸道疾病,有针对性地拓医院监测、病毒变异监测、城市污水监测在内的10个监测子系统,开展了急性呼吸道疾病多病原监测试点,并设置4类风险信号,科学研判监测结果,及时报告、发布预警信息,为有效开展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次发布《指导意见》强调要求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张国新表示,将建立完善传染病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等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和疾控机构、医疗机构业务职责,进一步完善多部门信息共享会商、医防协同和平急转换等工作机制。在优化现有疫情监测报告系统的基础上,健全传染病临床症状、病原微生物、病媒和环境因素等监测系统,构建部门协同的监测体系,畅通社会公众参与的渠道,密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