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治疗小儿疾病,本来治疗效果挺好的,各项症状都逐步有缓解,但因饮食上疏忽了,一个没注意,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从而导致病情反复,因而又要把一切推倒重来。这种情形是否很常见?
什么叫“食复”?因为饮食不当而造成病情反复,这就简称为“食复”。
很多家长并不理解“食复”的状况,所以往往对医者提出质疑:“孩子那么小,我们也看不住呀!而且孩子也才偷偷吃了那么一点点零食,怎么就那么容易出现病情反复呢?”
大家不用着急,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讲“食复”的问题。
在这之前呢,我个人给大家提个建议:以后在给小孩看诊以后呢,医生应该注重跟患儿家长进行详细的沟通,尤其是饮食上的注意事项一定要交待清楚;如果医生没有说或者是忘记说了,家长也该认真多问一问、提一提。
一、人类生存的常态模式在于进食。
小孩脏腑稚嫩、气血未足,正处于生长发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阶段,所以小孩最常见的疾病基本上集中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上面。
我们中医所说:“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和后天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当父母交合、孕育成胎,直至孩子分娩下来的那一刹那,可以理解为先天赋予,是与生俱来的状态;而出生以后,小孩一切生长发育就是后天获得,都是靠自身向外界自然索求。
我们人来通过摄取物质营养来转化成为人体所需,从而供应身体的成长发育,滋养完备我们的躯体,供应我们行动的能力。而摄取物质营养的主要方式,就是进食;摄取物质营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胃肠,也就是我们中医所讲的脾胃。
当然,这种模式或许存在例外,比如说“辟谷”。辟谷这种模式并非我们常人所能理解、接受或适应。且不论辟谷其真假、机理所在,毕竟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依靠进食去存续生命力。世界定义有常态和变态,大部分人都是以进食为基本模式的常态存在。
毕竟,一个人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吃得好拉得顺畅”。
二、食复的机制
食复的整个机制集中为两点:“病起于脾胃”以及“病加重于脾胃”。
1、首先谈谈“病起于脾胃”。
小孩子的脾胃脆弱,临床大部分的疾病都先起于饮食。
不知大家有没发现这样的现象:例如说,小孩子吃的健康壮实的,天冷的时候多穿一件少穿一件衣物也不见得会感冒;而吃的不健康(挑食、吃零食)长得体态异常(病态胖或瘦)的,就算捂得严严实实的,还是容易头疼脑热身子痛。
饮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给孩子的成长埋下隐患。
以前物质贫乏的社会环境,小孩子大部分起病于营养不足,不够吃,没得吃。
现代物质相对富足的社会环境,小孩子绝大部分起病于营养过盛,乱吃、滥吃、吃撑、吃坏。
2、接下来谈谈“病加重于脾胃”。
当身体出现不适,当健康出现异常,我们最常见的感受就是食欲的改变。
生病的人,之所以会出现胃口转淡、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原因在于我们身体把内部大部分资源调动过去抵御病邪,也可以简单理解为身体大部分的能量在激发免疫机制进行自救。因而,我们给胃肠的气血供应会变相被削弱。
打个比喻说,我开了四条生产线,其中有一条生产线遭遇水灾、地震而异常、崩溃了,而这条受灾的生产线可不是能够随意舍弃的,这个时候,我们指挥部就会从其它三条生产线调动资源对受灾地区进行救助、支援,从而变相削弱了这三条生产线的资源供给,因此总体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都自然下降。
病加重于脾胃的意思就在于:在通过药物等治疗方式控制病情的过程当中,脾胃的能源供给本来已被变相削弱,这时候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加重脾胃的负荷,指挥部就会出现协调紊乱,不知道该优先把资源集中在哪一部分上面,从而使得病邪再度有机可乘。
三、饮食健康对整个疾病的发生、转归和预后都很重要。
明白了食复的机制重点所在,我们医者就该明白到治疗后交待患者饮食注意的重要性。
中医看诊后,都会给患者交待一些饮食注意、强调一些饮食禁忌。
例如说,在治疗过程当中应该遵守清淡、简单、容易消化的饮食规律。
例如说,当病症缓解以后也不宜立刻放纵自我,而是应该循序渐进,重视如何去重新构建健康适宜的饮食习惯。
此外,根据体质的不同,时令季节的变化,我们的食材的选择上也因人而异、有所偏颇。这样我们才能好好管理自己的身体。
最后,用一句话概括,民间常说“病从口入”,并非只是指“吃得不卫生”,而也包括了“吃得不健康”。#饮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