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有哪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药行业专题研究报告核酸疫苗,创新未来 [复制链接]

1#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金证券,袁维、赵博宇)

1核酸疫苗具备高效、灵活等多重优势,mRNA路径近年来快速发展

DNA技术相对成熟,mRNA疫苗在新冠开发上取得成功后蓬勃发展

核酸疫苗是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外源基因(DNA或RNA)直接导入动物体细胞内(如以经肌肉注射、微弹轰击等方式),通过宿主细胞的表达系统合成抗原蛋白,诱导宿主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进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根据主要成分的不同,核酸疫苗可主要分为DNA疫苗和mRNA疫苗。

DNA疫苗由编码疫苗抗原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组成。为了将载体有效吸收到细胞中,注射后需要进行电穿孔,被细胞吸收后,疫苗抗原从DNA载体中表达出来。

mRNA疫苗与DNA疫苗的工作原理相同,只是绕过了第一步(DNA载体的核易位和转录为mRNA)。自我复制的RNA疫苗可能会使用较低剂量诱导保护性免疫,因为每个细胞表达的疫苗抗原更多。

DNA疫苗研发相对成熟,RNA疫苗研发近年来快速发展。从核酸疫苗的技术研究发展趋势看,DNA疫苗的研究论文发表与专利申请数量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达到高峰,此后整体处于稳中有降的状态。而RNA疫苗则随着稳定技术和递送系统的发展步入上升期,自年起相关论文数和专利申请量增长明显。年,Pfizer和Moderna的两款mRNA技术疫苗在应对COVID-19疫情上快速高效的有效性得到验证后,RNA疫苗的研究热度明显超过其他类型。

与传统疫苗相比,mRNA疫苗通过在实验室中改变特定病毒蛋白的mRNA,并将其注射入人体,在人体细胞内进行病毒蛋白抗原的转化并诱导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核酸疫苗可诱导较强的免疫反应,开发设计速度快,可实现快速生产,生产成本低,易于在体外开展大规模生产,有利于传染病的防控。而mRNA疫苗相比DNA疫苗也具备一些独特优势:相比需要入核的DNA,mRNA不进入细胞核内部,只需要在细胞质内表达目的蛋白;同时mRNA本身不具备感染性,亦能通过正常细胞途径降解,并不存在感染或插入突变的风险。

mRNA疫苗可刺激较强的免疫反应,序列设计和递送系统是关键研发壁垒

mRNA疫苗是将外源目的基因序列通过转录、合成等工艺制备的mRNA通过特定的递送系统导入机体细胞并表达目的蛋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学反应,从而使机体获得免疫保护的一种核酸制剂。

目前,mRNA疫苗主要以两种序列结构存在,传统的非复制型mRNA序列和自扩增型的mRNA疫苗序列。自扩增型mRNA序列含有复制酶基因,可在细胞内扩增mRNA,从而以较少的mRNA剂量生产较多的抗原。非复制型的mRNA疫苗结构简单,在人体内无法自我复制,需要成熟的优化工艺才能在较低的剂量诱发有效的免疫应答。

相比传统疫苗的技术路径,mRNA疫苗可指导体内细胞合成蛋白质或蛋白质片段,从而触发机体的免疫应答。mRNA疫苗作为外源的核酸物质,表现出与病毒mRNA相似的特性,可在注射部位被抗原呈递细胞(APC)识别,激活Toll样受体3、TLR7和TLR8等模式识别受体,促进APC的成熟以及炎性细胞因子和I型干扰素(IFN)的产生,然而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类或MHCII类)分子呈递给CD8+T细胞或CD4+T细胞,从而激活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序列设计和递送系统是mRNA疫苗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mRNA疫苗的生产流程主要可分为六步:①序列设计:根据病原体的基因组进行抗原序列的设计和优化,并将其插入质粒DNA中;②体外转录:质粒DNA在体外通过噬菌体RNA聚合酶转录出mRNA;③纯化:将mRNA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化以去除污染物和其它反应物;④纳米沉淀:将纯化的mRNA与脂质在微流体混合器中混合,形成脂质纳米颗粒(LNPs),快速混合使脂质瞬间包裹mRNA,并沉淀为自组装纳米粒子;⑤筛选:透析或过滤纳米颗粒溶液,从而去除非水溶剂和任何未封装的mRNA;⑥疫苗制备:过滤后的mRNA疫苗溶液被储存在无菌小瓶中。

序列设计可调节优化mRNA的表达效率,是核酸疫苗发挥作用的基础

作为外源的核酸物质,mRNA进入人体内后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被核酸酶降解。为保证mRNA疫苗的稳定性和免疫活性,需要对mRNA序列进行优化设计。传统的非复制型mRNA序列由五部分构成,包括5’端帽、5’端非编码区、开放编码区、3’端非编码区和poly(A)尾结构。目前主要的mRNA修饰技术主要包括:

①通过对5’端帽修饰(加帽法)增强mRNA的稳定性和促进翻译起始,以防止5’核酸外切酶对其降解;

②在5端和3端非编码区区域增加可调控序列,提高mRNA转译率和延长mRNA半衰期;

③修饰3poly(A)尾稳定mRNA,增强蛋白质翻译,3端非编码区的特异性修饰可通过影响脱腺苷率而减缓poly(A)尾的衰变。

④修饰核苷酸,减少固有免疫激活;优化序列和密码子,提高翻译率。

通过对编码目标抗原的mRNA序列进行修饰、序列改构或序列优化,可以进一步优化mRNA疫苗的翻译效率,增加稳定性,并降低先天免疫原性。

有效的递送系统对mRNA疫苗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外源mRNA必须穿过宿主细胞膜的屏障进入细胞质以发挥作用。由于mRNA疫苗的不稳定性,难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穿过细胞膜,其引入需要载体协助。高特异性和高效的mRNA递送系统是mRNA疫苗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mRNA疫苗常用的递送系统包括:裸mRNA、电穿孔、鱼精蛋白、阳离子纳米乳液、修饰的树枝状纳米粒、鱼精蛋白脂质体、阳离子聚合物、阳离子聚合物脂质体、多糖颗粒、阳离子脂质纳米颗粒、阳离子脂质/胆固醇纳米颗粒、阳离子脂质/胆固醇/PEG纳米颗粒。其中,脂质纳米颗粒(Lipidnanoparticles,LNPs)是目前主流的递送系统。

脂质纳米颗粒(LNPs)是目前最先进的递送系统,mRNA处于LNP的核心位臵,不易被核酸酶降解,且LNP的亲脂性使其易与宿主细胞膜融合,进而以内吞的方式将mRNA传递至细胞内。典型的脂质纳米颗粒(LNPs)由四种成分组成:①可电离的阳离子脂质:通过促进自组装成病毒大小(~nm)的颗粒,并允许mRNA释放到细胞质中;②与脂质相连的聚乙二醇(PEG):增加制剂的半衰期;③胆固醇:稳定剂;④天然磷脂:支持脂质双层结构。在早期的研究中,LNP的安全性已在siRNA的传递中得以证明,新冠疫苗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和接种应用也成功表明了LNP递送载体的安全性和递呈效果。

2mRNA市场前景可观,Bigpharma布局,Biotech涌现

mRNA技术在疫情应对中彰显较大市场前景,疫苗是未来主导领域

mRNA疫苗技术在新冠疫情应对中市场前景得到较大提升。年是mRNA技术平台的突破元年,新冠mRNA疫苗的推出和广泛使用极大提升了mRNA疫苗的融资和市场活力。目前开发中的mRNA制剂有3个主要应用: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和治疗药物。截至年7月,31家mRNA公司的个在研产品中,76个为预防性疫苗,32个为治疗性疫苗,72个为治疗性药物。

76个预防性疫苗中,新冠疫苗占据22个,其他感染性疾病疫苗40个,未知14个。

32个治疗疫苗中,21个为肿瘤疫苗,其中16个为单一癌种疫苗,5个为个性化肿瘤疫苗。

72个治疗药物中,13个为癌症治疗疫苗,20个为治疗罕见病,17个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预计预防性疫苗将在未来15年内主导mRNA领域。由于在研管线众多,成功概率(POS)较高,mRNA比其他疫苗模式具有优势。

根据Nature预测数据,短期内,mRNA产品市场仅基于COVID-19疫苗的销售,估计年其价值将超过亿美元。从目前主要mRNA疫苗国际巨头的年销售看,Pfizer全年预计亿美元,Moderna全年预计亿美元。

在年至年间,预计由于主要市场对COVID-19疫苗的需求减少以及缺乏新产品发布,mRNA疫苗数量将下降。而随着其他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的进入,预计从年起mRNA疫苗市场将增长,到年将达到亿美元。预防性疫苗仍有望成为基石,到年收入将超过50%。(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全球龙头疫苗公司纷纷加码mRNA平台布局,Biotech亦获得较大资本青睐

国际四大龙头疫苗公司近年来加强mRNA平台布局。疫苗行业存在较高的壁垒,全球市场格局集中度较高,赛诺菲、Pfizer、默沙东和GSK四大国际龙头疫苗公司占据全球市场大部分的主要份额。近年来,海外四大龙头公司均通过合作或收购等方式在mRNA技术平台领域不断加大深度布局力度。

国内头部疫苗公司已开始投资加强新型疫苗技术和产品的布局。在新冠疫苗的全球研发竞赛中,DNA、mRNA等新型疫苗技术大放异彩。在新冠疫苗极速审批和多方合作的研发模式下,国内疫苗企业迎来快速实现技术升级的空前良机。疫苗技术上的升级使国内企业已与国际前沿接轨,这种平台型技术使得国内企业跨越和国际巨头在技术上的鸿沟,实现弯道追赶,促进国内疫苗行业的整体技术升级和长远发展。新冠疫苗的研发带来了新技术、平台良好布局时点。

智飞生物投资深信生物布局mRNA技术。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深化与深信生物的合作,促进mRNA技术助力疾病防控。

沃森生物分别与艾博生物和蓝鹊生物合作研发新冠mRNA疫苗、带状疱疹mRNA疫苗和新冠变异株mRNA疫苗、流感病毒mRNA疫苗、呼吸道合胞病毒mRNA疫苗。

康泰生物与嘉晨西海达成mRNA人用传染病疫苗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国内mRNA疫苗公司得到极大资本青睐,Biotech不断涌现。目前,艾博生物宣布完成总额超过7亿美元C轮融资,刷新了中国药企IPO前单笔融资纪录。本轮融资由淡马锡、景顺发展市场基金、高瓴创投、云锋基金、礼来亚洲基金、博裕投资等知名一线机构共同领投。艾博生物自年年初成立以来,已经完成四轮融资,融资总额超50亿人民币,展现了新冠疫苗带动下资本市场对于mRNA技术的青睐。

3新冠疫苗成为mRNA技术首次获得FDA批准上市的应用领域

mRNA新冠疫苗基础免疫数据良好,Pfizer和Moderna相继获得FDA全面批准。新冠疫情中,相比传统技术路径制备的新冠疫苗,mRNA新冠疫苗在基础免疫上的良好表现也体现了mRNA技术平台高效和灵活的优势。目前,全球已有mRNA、重组蛋白、重组腺病毒载体、灭活等多种技术路径的新冠疫苗获批上市、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授权(EUA),其中mRNA新冠疫苗基础免疫的保护效力上临床数据表现优异。Pfizer/BioNtech针对原始新冠毒株的mRNA新冠疫苗有效率达到了95%,Moderna的有效率为94.5%。

21年8月,Pfizer/BioNTech的mRNA新冠疫苗(Comirnaty)首次获得美国FDA全面批准上市,用于预防16岁及以上人群的COVID-19疾病。此后,ModernamRNA新冠疫苗(SPIKEVA)的生物制剂许可申请(BLA)也于22年1月获得FDA批准,以预防18岁及以上个体的COVID-19。

相比传统技术路径的新冠疫苗针对变异株的研发,较快的抗原设计以及灵活的生产制备工艺赋予了mRNA疫苗针对变异株快速的开发速度。

针对变异株,现有技术路径的疫苗保护效力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相对而言,mRNA疫苗对部分变异株仍展现出一定的保护效力。针对Omircon变异株,接种两剂Pfizer/BioNtech的BNTb2疫苗对Omicron变体的中和滴度有限,接种第三剂后,针对Omicron的中和滴度增加了22倍,三剂免疫后对Omicron的中和滴度水平与Omicron之前出现的两剂野生型和其他变体的抗体滴度水平相似。

4mRNA在常规疫苗品种上的应用场景广阔,当前研发多点开花

目前,全球mRNA疫苗技术公司在常规疫苗品种上的研发进展中,Moderna的RSV疫苗mRNA的II期临床数据在经独立数据和安全监测委员会审核后,进入关键的临床III期试验阶段。整体来看,mRNA技术路径在常规疫苗品种上的研发大多仍处于临床早期,未来随着管线的逐步推进,相关里程碑节点值得期待。

传染病疫苗是目前最先进的mRNA技术应用

传染病疫苗是目前最先进的mRNA技术应用。mRNA疫苗通常使用能够进入细胞的表面蛋白来靶向病毒,例如新冠病毒(SARS-CoV-2)的刺突蛋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蛋白,寨卡病毒的膜和包膜蛋白(prM-E),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融合蛋白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和狂犬病病毒的表面糖蛋白。每种病原体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挑战,包括高致死性,快速突变,免疫逃逸,毒株变异等。编码构象特异性蛋白、抗原保守区域或单克隆抗体的mRNA疫苗可以安全地输送给健康的成年人、儿童、老年人和孕妇。

mRNA流感疫苗:抗原漂移下mRNA平台响应快速,I期临床结果良好

流感疫苗是首个用于疾病预防的mRNA疫苗。相比传统技术路径,mRNA技术路径在传统流感疫苗上可能具备两大优势:一是疫苗有效性的提高,二是制备速度的提高,在抗原漂移的情况下mRNA技术平台具备更快速的响应能力。由于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极易发生变异,而且缺乏可以有效对抗此种突变病原体的广谱性疫苗,需要每年审查和修改流感疫苗的血凝素抗原成分。常规流感疫苗利用在鸡蛋中生长的灭活流感病毒制备,具有生产时间较长,纯化较困难等问题,在体外转录的合成mRNA可以满足替代抗原靶标的需求,并确保在出现全新的流感毒株时快速生产疫苗。目前,Moderna的季节性流感疫苗mRNA-临床研发进展较快。

传统流感疫苗保护效力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从年到年,有5年发生了较为显著的流感疫苗与流行毒株的错配(60%或以下)。在匹配良好的年份(≥90%匹配),疫苗接种者的有效性范围为38–60%。

mRNA-1期结果表明,测试的最低剂量(50μg)实现了高GMT,并达到免疫原性终点。可能显示出与当前增强型流感疫苗相似的免疫原性。

FluzoneHigh-Dose疫苗是美国唯一获得许可的高剂量四价流感疫苗,由赛诺菲巴斯德制造,批准用于65岁及以上人群,在老年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Moderna的mRNA疫苗在低剂量下仍表现出相似强度的免疫原性。

目前,Moderna的mRNA流感疫苗临床II期试验已完成入组,中期数据分析预计于年早期获得。

Moderna希望为当前市场带来一种泛呼吸道的年度加强型流感疫苗,mRNA技术路径的流感疫苗有望成为针对复杂病毒的FIC疫苗。

带状疱疹mRNA疫苗:Pfizer和BioNTech合作开发首款

年1月,Pfizer和BioNTech宣布签署新的全球合作协议,开发首款基于mRNA的带状疱疹疫苗。这是Pfizer和BioNTech在传染病领域的第三次合作,此前年启动了流感疫苗合作,年启动了COVID-19疫苗合作。根据协议条款,两家公司将利用Pfizer的专有抗原技术和BioNTech的专有mRNA平台技术,分担开发成本。临床试验计划于年下半年开始。根据协议条款,Pfizer将向BioNTech支付2.25亿美元的预付款,包括7万美元的现金支付和1.5亿美元的股权投资。BioNTech有资格获得高达2亿美元的未来监管和销售里程碑付款。BioNTech将向Pfizer公司支付2万美元,用于其专有抗原技术。

狂犬mRNA疫苗:CureVacI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进展

狂犬病具备较高的致死性,其特征在于神经系统症状,导致近%的死亡率。目前主流的狂犬疫苗包括Vero细胞和人二倍体细胞等技术路径,基于mRNA的狂犬疫苗可进一步提高有效性和可及性。

CureVac部署了RNActive平台,使用AcuitasTherapeutics制造的专有LNP作为其狂犬病候选药物CV的递送工具,在临床前研究中,CV提供了编码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的未修饰的mRNA,并产生了强抗体以及CD8和CD4T细胞反应。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两剂1μg或2μgCV疫苗耐受性良好,所有接种者均能引起符合世卫组织标准的狂犬病中和抗体反应。

RSV疫苗:mRNA技术路径I/II期进展良好,Moderna启动III期临床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全球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据估计,每年有名5岁以下儿童死亡和65岁以上人群的多人死亡,目前尚未有产生批准的RSV疫苗。年,福尔马林灭活的RSV候选疫苗在儿童中引起疫苗相关增强性疾病(VAED),引发了肺部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过度浸润,导致80%接种疫苗的儿童出现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两人死亡。

目前的RSV候选疫苗专注于靶向高度保守的F蛋白,这有助于病毒融合。mRNA疫苗可以通过设计编码序列来编码稳定的F蛋白构象。在临床前研究中,使用阳离子纳米乳液成功递送编码天然RSVF蛋白或稳定预融合构象的mRNA疫苗和LNP没有任何观察到的VAED实例。

Moderna正在评估三种编码预融合F蛋白的单剂量候选疫苗,包括mRNA-(默克公司专有的LNP)、mRNA-7(Moderna的专有LNP),以及mRNA-(Moderna的专有LNP)。在I期临床试验中,mRNA-7通过RSV中和抗体引起强烈的体液反应,且没有严重的不良事件。在mRNA-7的基础上,mRNA-的序列经过进一步的工程设计和密码子优化,以增强相对于mRNA-7的翻译和免疫原性。中期I期数据表明,接种疫苗1个月后,μg剂量的mRNA-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比mRNA-7高约8倍。

年2月22日,Moderna公布mRNA的II期临床数据在经独立数据和安全监测委员会审核后,进入关键的临床III期试验阶段,将在多个国家招募约34,名受试者,确定该疫苗在60岁以上成年人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HIVmRNA疫苗:Moderna和IAVI开始I期临床

艾滋病毒目前影响全球万人,预计到年将影响多达万人。年,全球有万例新感染和68万例死亡。尽管进行了30年的研究,但目前仍未开发出有效的艾滋病疫苗,主要源于HIV病毒包膜蛋白具有显著的抗原多样性和隐藏关键包膜蛋白表位的致密的‘聚糖盾’,目前一些临床前研究已经使用了具有多种递送载体的编码HIV蛋白的mRNA疫苗。

年1月,Moderna和IAVI(国际艾滋病疫苗行动组织)宣布已开始mRNA艾滋病疫苗的I期临床试验,对56名HIV阴性健康成年人进行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测试,目标是刺激特定B淋巴细胞产生广泛中和抗体(bnAbs),以对抗多种流行的HIV变体。该试验中测试的疫苗抗原由IAVI和ScrippsResearch的科学团队开发,通过Moderna的mRNA技术提供,56名临床试验的参与者中,48人将接受一剂或两剂eOD-GTmermRNA疫苗(mRNA-),其中32名接受增强Core-g28vmermRNA疫苗(mRNA-v2-Core)。另外8名参与者只单独接受增强抗原。参与者将在最后一次接种疫苗后接受6个月的安全监测,评估免疫反应和靶向反应的实现情况。该疫苗抗原在年进行了非mRNA技术的I期临床试验,在97%的受体中诱导了所需的B细胞反应,基于Moderna的mRNA疫苗技术平台,IAVI和Scripps研究所的艾滋病疫苗研发进度有望加快。此外,BioNTech也有mRNA艾滋病疫苗的布局。

mRNA技术应用于治疗性疫苗,加速新的个性化肿瘤疫苗开发

癌细胞由于基因突变可以产生肿瘤特异性表达的新抗原(neoantigens),这些新抗原可被人体的T细胞识别,并且不受中枢免疫耐受性的影响,也不健康组织中表达,是治疗性癌症疫苗有吸引力的靶点之一。由于绝大多数癌症突变是个体患者所独有的,个性化肿瘤疫苗旨在为每位患者设计量身定制的疫苗。

个体化癌症疫苗的制造首先需要从患者体内获取肿瘤组织并且对癌细胞的基因组进行测序,识别肿瘤特异性突变的基因组序列,然后预测新抗原的产生和癌症疫苗的抗原设计。突变序列因有可能通过计算方法引发T细胞反应被优先考虑作为候选疫苗。新抗原疫苗接种通过诱导肿瘤杀伤的T细胞反应和重新激活已有的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支持抗肿瘤免疫来恢复癌症免疫周期。

5重点公司分析

智飞生物:认购深信生物股权,切入mRNA技术平台布局

年12月,智飞生物公告拟以自有资金人民币3万元认购深信生物10%的股权,切入mRNA新技术平台的布局。

深信生物在mRNA特别是LNP递送技术领域搭建了行业领先的技术平台,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年度50SmartestCompanies,与国际mRNA药物研发巨头在研发方法、递送路径等方面保持同步。法定代表人李林鲜博士为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助理教授,曾入选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年度科技创新35人,在mRNA领域特别是LNP递送技术领域拥有十年以上的研发经验。

据MITTechnologyReview介绍,深信生物已构建了近0个LNP库,可用于筛选适用于不同治疗场景的LNP载体,为后续mRNA产品管线的持续研发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凭借着领先的LNP递送技术平台,深信生物在传染病疫苗、罕见病、肿瘤治疗性疫苗、肿瘤免疫治疗增强剂等四大方向构建了研发管线。公司有多项试验同步进行,部分已经进入临床前研究。

康泰生物:和嘉晨西海合作开展mRNA狂犬疫苗项目

年7月,康泰生物全资子公司民海生物与嘉晨西海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mRNA(自复制以及非自复制)平台技术在人用传染病疫苗方向的应用研究,mRNA狂犬病疫苗项目为双方第一个正式合作项目。目前,双方已完成mRNA人用狂犬病疫苗部分项目的有效性验证。

嘉晨西海是一家专业从事mRNA药物开发的生物技术公司,核心创始团队拥有丰富的疫苗等药物研究和开发经验,掌握国际先进的mRNA药物开发和脂质体药物递送技术,其基于mRNA的疫苗研发平台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涉及免疫学、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等领域。

沃森生物:携手艾博生物和蓝鹊生物,多元布局mRNA研发领域

与艾博生物和蓝鹊生物达成多项合作,研发产品覆盖度较广。年5月,沃森生物与艾博生物签署《技术开发合作协议》,共同合作开展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带状疱疹mRNA疫苗等的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并实施商业化生产。与艾博生物共同促进基于mRNA的新冠疫苗研发和商业化,有利于公司建立mRNA疫苗技术平台和新疫苗品种的研发。此外,公司也与蓝鹊生物达成多项mRNA疫苗产品的共同开发协议,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mRNA疫苗、流感病毒mRNA疫苗,年1月,公司公告与蓝鹊生物合作共同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的产品开发及商业化合作,包括但不限于贝塔株、德尔塔株和奥密克戎株等变异株。

蓝鹊生物成立于年,在mRNA药物研发领域具有核心技术优势,拥有抗原设计、mRNA序列深度优化、mRNA全流程工艺技术、LNP包封工艺技术及其检测方法,并在mRNA药物关键技术和关键原辅料如修饰核苷酸、帽子类似物、酶、阳离子脂质上具有自主研发能力。蓝鹊生物专注于mRNA药物早期创新研究,开发了从mRNA合成、新靶标的早期发现到快速扩展的产品线一步式的mRNA药物开发平台。蓝鹊生物一步式mRNA药物开发RNApeutics平台包括4大模块:RNAce(mRNA序列优化平台)、RNAGo(mRNA递送平台)、RNArm(mRNA工艺优化平台)、RNAmed(mRNA药学平台),完整覆盖mRNA从设计到成药的各个阶段。

艾美疫苗:收购丽凡达生物,加速mRNA技术平台布局

艾美疫苗成立于年,是中国最大的全产业链民营疫苗集团,也是中国仅次于中国生物(CNBG)的第二大疫苗制造企业,涵盖疫苗行业研发、制造、商业化的全价值链,是唯一一家拥有全部五种的经验证人用疫苗平台技术的中国疫苗企业。年5月,公司收购了丽凡达生物50%的股权,加速对mRNA技术平台的研发及生产布局。

丽凡达生物成立于年,是一家专注于mRNA药物研发的临床阶段Biotech公司,拥有覆盖药物设计、生产及交付的专利mRNA平台技术。丽凡达生物致力于开发一步法来处理成熟的mRNA。传统方法通过两至三步生成成熟的mRNA:先通过转录DNA获得mRNA,然后使用五端帽进行加帽,形成成熟的mRNA。加帽过程不稳定,成功率难以控制。利用T7酶和鸟苷酸之间的亲和力差异,一步法过程将DNA转录和mRNA加帽合为一步,生成的成熟的mRNA,加帽率超过95%,纯度超过99%。丽凡达生物已达到逾95%的封装效率,纳米颗粒分散系数小于0.1,且具有较高的批间一致性。丽凡达的mRNA在研疫苗采用基于脂质纳米颗粒(LNP)的输送系统。

除药物外,丽凡达也致力于开发用于多个领域的mRNA药物及治疗,如肿瘤、单克隆抗体及蛋白质药物的替代、免疫缺陷相关疾病、心力衰竭、罕见病、辅助生殖过程及医学美容。

艾博生物:技术优势突出,mRNA新冠疫苗研发进展处于国内前列

艾博生物成立于年1月,拥有业界领先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RNA和纳米递送技术平台。公司已建立了丰富的产品管线,涵盖传染病防治和肿瘤免疫等领域。艾博生物在mRNA疫苗分子设计、mRNA化学修饰以及核酸药物靶向递送制剂方面拥有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

22年1月,艾博生物医院、沃森生物共同研制的新冠mRNA疫苗ARCoVaX(ARCoV)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在柳叶刀子刊《LancetMicrobe》刊登。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ARCoV在5ug、10ug、15ug、20ug、25ug等5种不同剂量下均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且能够诱导强烈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其中15ug试验组诱导的中和抗体滴度最高,约为COVID-19康复期患者的2倍。安全性方面,接种后56天内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发热是最常见的系统性不良反应:5ug、10ug、15ug、20ug、25ug组的比例分别为5%、65%、85%、95%和%。

斯微生物:具有mRNA合成和LPP递送两大核心平台,产品管线较为丰富

斯微生物成立于年,由美国MDAnderson肿瘤中心的博士团队归国创建,年5月建成mRNA生产中心并开始产品管线研发。创始人李航文博士,拥有近20年的生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研发经验,曾在国家疾病控制中心(CDC)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

斯微生物专注于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脂质多聚物纳米载体技术平台(LPP/mRNA)进行创新mRNA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其mRNA技术特点在于采用了具备独立知识产权的LPP递送技术。相较之下,目前全球大多数新冠mRNA疫苗均采用LNP递送系统(包括BioNTech、Moderna、艾博生物、艾美疫苗等)。

LPP(lipopolyplex)纳米递送平台是一种以聚合物包载mRNA为内核、磷脂包裹为外壳的双层结构。LPP的双层纳米粒和传统的LNP相比具有更好的包载、保护mRNA的效果,并能够随聚合物的降解逐步释放mRNA分子。LPP平台的树突状细胞靶向性可以更好地通过抗原递呈激活T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理想的免疫治疗效果。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